防爆燈的等級劃分是一個綜合體系,
主要依據防爆原理、氣體組別、溫度組別以及設備保護級別(EPL)等標準進行分類。
1. 防爆原理類型
隔爆型(d):通過堅固外殼隔離內部爆炸,防止火焰擴散,適用于Zone 1和Zone 2氣體環境。外殼通常為高強度金屬,機械密封性能強。
增安型(e):通過絕緣處理、溫控及保護裝置(如短路保護)提升安全性,適用于Zone 1和Zone 2。
本安型(i):限制電路能量(低電壓、小電流),適用于最危險場所(如IIC類氣體環境)。
復合型(如Ex de):結合隔爆與增安技術,擴展適用場景(氣體和粉塵環境)。
2. 氣體組別
I類:煤礦甲烷環境專用。
II類(工業通用):
IIA:丙烷等低危險氣體(如石化廠)。
IIB:乙烯等中等危險氣體。
IIC:氫氣、乙炔等高危險氣體,防爆要求最高。
3. 溫度組別
T1-T6:按表面最高溫度劃分,T1(450℃)至T6(85℃),數字越小允許溫度越高。例如,氫氣環境需選T1或T2組別。
4. 設備保護級別(EPL)
Ga/Gb/Gc:根據點燃可能性和環境特征劃分,Ga為“很高”保護級別(如礦井),Gc為“一般”。
粉塵環境:分為21區、22區,對應不同粉塵類型。
5. 防護等級(IP代碼)
IPXX:如IP66表示防塵、防水等級,與防爆性能無關但影響環境適應性(如潮濕、粉塵場所)。